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 「台江」正式成立

晶白的鹽田在陽光下閃耀,遠來的候鳥在天空飛翔,坐在管筏感受著陽光從茂密的紅樹林中透進來的驚喜,招潮蟹恣意在溼地其中穿梭覓食;穿越時空,畫頁展開是具有古戰場的歷史遺跡。這是臺灣第一個兼具歷史文化、濕地生態、漁鹽產業等資源特色的國家公園,範圍涵蓋臺南縣、市-令人動容可親的「台江國家公園」。

西元16世紀中葉以後,歐洲各國開始發展航運,荷蘭人越洋攻佔澎湖。當時他們繪製臺灣島的地形圖,已經清楚看出安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認為地形上非常適合停泊船隻,當時從安平以南,有連續七個島嶼和臺灣連接,七個島嶼的形狀像極了鯨魚的背部,所以被稱為七鯤鯓,由七鯤鯓等列島所圍繞而成的內海,即是我們所稱的「台江」。

17世紀時,此處為漢人渡海來臺墾殖之主要地區之一,故區內擁有豐富之漢民族墾殖史蹟,18世紀後,台江內海因海岸砂土日漸淤積而不復存在,其外島沙洲也早與臺灣本島連接。其後,當地因逐漸發展漁、鹽等傳統產業,故開闢作鹽田及魚塭使用,時至今日,當地仍保有大量魚塭養殖使用,並成為黑面琵鷺等珍稀鳥類之棲息環境。

台江國家公園計畫範圍涵蓋海、陸域,計畫總面積39,310公頃,陸域範圍面積約4,905公頃,包括臺南縣境內七股潟湖(青山漁港南堤以南、七股潟湖堤防以西)、台61線預定道路以西之黑面琵鷺保護區;臺南市境內則包括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海岸防風林、鹿耳門溪周邊及嘉南大排與鹽水溪所圍塑之公有地區域。海域部分範圍面積約34,405公頃,包含沿海等深線20公尺區域及漢人先民渡台主要航道中東吉嶼至鹿耳門段。

台江國家公園計畫分為5種分區;生態保護區包含黑面琵鷺保護區及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計4處,合計面積約636公頃;特別景觀區包含網仔寮沙洲區、頂頭額沙洲區、七股重要野鳥棲地區及濕地景觀區等,計7處,合計面積約1,342公頃;史蹟保存區包含南、北竹筏港溪區及四草砲台區,計3處,合計面積約20公頃;遊憩區包含六孔碼頭服務區、南灣碼頭服務區,計2處,合計面積約38公頃;一般管制區包含七股潟湖區、城西保安林區、鹿耳門溪沿岸區、鹽田生態文化村及3處漁塭區等,計7處,合計面積2,870公頃。

「台江國家公園計畫」經行政院於98年9月28日核定,後續將由內政部與相關單位協商,確實整合周邊環境之資源調查、保育及管理工作,落實周圍緩衝區之配套措施,並訂定合理之總量管理,避免過度開發,並將依國家公園法規定於98年10月15日辦理計畫書、圖公告,台江國家公園之成立為我國推動國家公園之新里程碑,內政部已於10月16日及21日分別在臺南縣七股鄉黑面琵鷺保育管理中心及台南市安南區公所辦理說明會,讓民眾瞭解台江國家公園推動歷程及計畫內容,請社會各界踴躍參與,一同分享這難能可貴之成果。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八八水災-看看這些「直轄市後花園」

 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前一陣子沸沸揚揚,八八洪災,滿目瘡痍之際,看來極端諷刺。
 當時中央捅馬蜂窩、蛋頭學者、地方政客弄假成真。從上到下毫無章法,還記得各縣市以「後花園」來比喻偏遠鄉鎮即將成為美麗家園,對照如今殘破不堪,讓人體認窮鄉的悲慟現實。
 台南縣行政區畫分十區,偏遠地方玉井區四鄉(玉井、南化、楠西、左鎮),面積占全縣三十一鄉鎮市二一%,人口只有三%;相類似的高雄縣行政區畫分七區,偏遠地方六龜區四鄉(六龜、茂林、桃源、那瑪夏),面積占全縣二十七鄉鎮市五九%,人口卻只有二%。這些地區百姓除了種植簡易農作物與水果之外,別無其他選擇;生計來源,不得不與天爭地,所以濫墾濫伐顧不了水土保持,這就造成天災隨時發生的危機。
 此刻賑災救人,除做好災後重建外,應該痛定思痛,以宏觀構思國土規畫,避免城鄉差距擴大,導致未來直轄市後花園成為永遠的災區。

2009-08-12
中國時報
【馬孝明/台南永康(講師)】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氣候變遷加劇 喜馬拉雅物種恐消失

 會飛的青蛙、隨溫度變換顏色的花朵、全球最老的香菇,都將因人類過度開發、氣候變遷加劇而消失人間?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出警告,東喜馬拉雅山區過去十年間發現的近350種新物種,遭受到嚴重生存威脅。
 於1998年至2008年間,東喜馬拉雅地區發現的物種,不僅在量、質、多樣性與保存方面,皆可謂為全球重要的生物庫。世界自然基金會出版報告中,羅列了新物種名單,其中包含242種植物、16種兩棲類、16種爬蟲類、14種魚類、2種鳥類、2種哺乳類,以及61種無脊椎動物。
東喜馬拉雅地區因為坐落在兩大陸板塊的交界地,生物、地景都呈現高度多樣性。印度─馬來亞低地區域,是亞洲象、雲豹、野生水牛、印度野牛、犀鳥、眼鏡蛇、壁虎等發源地。而高升的古北區(Palearctic region)更是雪豹、黑熊、狼、小熊貓的家。
 但由於人口成長、森林開發、過度放牧、盜獵、動物買賣、汙染、水資源開發等,都對當地物種造成威脅,也破壞了當地脆弱的地理環境。根據報告,高達75%物種受到影響,其中更有163種物種岌岌可危。
目前世界自然基金會正積極呼籲鄰近國家,如不丹、印度、尼泊爾等國,跨越國界之分,共同進行保育工作,保護東喜馬拉雅山區這塊淨土,不要因氣候變遷,喪失發現、瞭解珍貴物種的機會。
 過去十年間發現的新物種,其中一種叫作Impatiens namchabarwensis,或名藍鑽鳳仙花,是由中國植物學家步行近100公里、進到600多公里長的峽谷所找到的。這種花可長到高達60公分,一年四季皆開花;其中最特別之處在於其能隨溫度變換顏色,天氣冷時呈現澄藍色,溫度較高就偏紫色。【取自Awakening台灣醒報】